Navigation menu
中新社上海10月14日电 标题:海外学者“对话”中国文化关系
中新网记者 王吉
第二届世界汉语教育大会14日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开幕。距会议区约5公里的上海博物馆东楼,已成为海外学者参加会议后打卡的热门地点。
在嘉南南美术馆,英国肯特大学政治学名誉教授理查德·萨夸(Richard Sakwa)在一幅明代画家所画的《吴门船》前驻足良久。他一直对郑和的宝船很感兴趣,对郑和宝船的体型之大、运河船只的数量之多表示赞赏。
此刻,《吴门船图》中江南土船的情景,让她体会到了另一种感受。宁静之美,回想起几个月前的苏州之行。 “我参观了苏州的一个美丽的花园。它很小,但有很多有趣的细节,就像一座桥应该有独特数量的拱门一样。这是江南文化的一小部分。”
10月13日下午,参加第二届世界汉语研究大会的学者们参观了上海博物馆东馆。中新社记者 贾天农 摄
黄铜、黄铜、铜三脚器皿都是一千年前的事了,理查德·萨克瓦的眼睛变得明亮起来。 “我们都知道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,但中国早在公元前1000多年前就有了如此复杂质地的铜。这是对我的一个新的认识。现在我只是‘品味’,但我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智慧和美丽。”
希腊西马其顿大学教授康斯坦丁诺斯·波利梅罗斯喜欢甲骨文。一进展厅,他就开始看用于各种文化遗迹的古代文字。 “很多年前我就去过湖南长沙,马王堆汉墓里那些没有打开的《老子》丝卷很有趣,我一直转移到中国。”在莫雷看来,文化遗存是用文字“说话”的,不仅体现了劳动者的技艺,也体现了不同时代的思想。 “每次见到他们,我都会再次重拾中国,更加了解中国。”
10月13日下午,上海博物馆东楼的“明星文物”奚尊吸引了海外学者的关注。中新社记者 贾天农 摄
作为中国古代青铜博物馆的“邪包”,水牛形四短腿雕像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关注。意大利学者达里奥·法穆拉罗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,除了实用性之外,这些青铜器的动物造型也非常有创意。有趣的是,有的还体现了中国文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视。 “作为一名研究者,我无法预测新的灵感从何而来,但我相信参观博物馆将对研究中国文化产生很大的启发。” (结尾)
录用年龄放宽向Ra向公务员传递了什么信号?
中新网评论:企业招聘也应放宽年龄限制
八年半的“自制潜艇”项目如期交付?台国防部长:硬!
全国市场单一,哪里有统一性?
商业远超中国经济
全球竞争打卡,中国青睐度持续上升
陕西“南水北调”背后,只有水才能带动经济
全国70%以上的炸鳜鱼都出自阳春小镇!
山水之间,懂钦一个在河里
“鸡排哥”热搜背后:舆论不应被平台强迫
独家奋斗中新网专访王亚平:在“到达星星”的路上,“他的力量”无法替代
走向深蓝!闽舰海试成功 三型舰载机成功起降
奥运冠军张雨菲:让你自己也成为少年
这辈子,一定要去江苏的江湖海里去约会!
利用网络“代码”接单,批量制假!揭露“黑工厂”报纸
消防员濒临灭绝,被列为国家保护动物?
良渚论坛“中国考古”有哪些新亮点?
“火箭”奥沙利文谈职业生涯:他们经历了很多